赤科山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李光濱表示,現在山上電話訊號中斷,只能憑著微弱的訊號報平安,也沒有電,只能靠瓦斯煮東西,不確定存糧是否足夠。
菅原直樹體認到:「我們都走在變老的路上,如果不一起享受現在,什麼時候才能享受呢?」 想了解其他讓失智者發揮「能」的方式? 歡迎報名參與——我想面帶微笑繼續生活—日本年輕型失智者的真實歷程分享|2022台日介護咖啡線上座談會(Kaigo Café) 此座談邀請丹野智文先生分享確診9年來的心路歷程,他從感受到陷入黑暗、看不見未來,到決定用正向態度面對、重新整頓生活,進而成為更多失智者的陪伴諮詢對象。當一位失智者被賦予他過去扮演的角色時,會讓他彷彿回到過去,進而展現出他的「能」。
而藝術本身具有「能夠接受事物非常態呈現」的特性,身為演員的菅原直樹,決定賦予他們角色。這一切的產生,源自於菅原直樹在機構擔任照服員的感悟。其實,生活裡本來就充滿各種角色,機構裡的人也想擁有自己的角色。更多訊息及報名方式,可點此瀏覽。2015年,OiBokkeShi與日本岡山在地社區及店家合作演出劇團代表作——遊走主題劇《夜路不怕黑》。
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與其說脫稿演出,不如說真誠展現。實務上,財務顧問在與客戶討論「教育金」時,不會只有教育金被納入討論,而會將整個家庭全生涯的未來財務藍圖一起討論,而整個規劃的狀況,會變成如下圖一樣的「多目標」、「多時間」的計畫進程,因此「起點」與「終點」的路徑規劃就會更加複雜。
也因此,在以目標為導向的架構下,我們設計了以資產管理為核心的財務規劃原則。我們透過財務問診、目標量化的過程,將抽象的心靈地景,轉化為可被量化、管理的執行方案,透過將「抽象」落地為「具體」的過程,我們計算出現況(起點)與目的地(終點)的距離與缺口,並且,我們透過「生涯資產模擬圖」進行預期的路徑規劃。我們常看到許多屆齡退休的長輩非常積極、也熱衷於理財與投資課程、講座,把理財的問題全部圍繞在學習投資方法與標的選擇,但卻有可能忽略了更基本的財務規劃。心智圖之資料引用來源:邱茂恒Charles 以資產管理為核心,並以「收支管理」、「風險管理」為兩支柱的財務規劃論點,是由定方財務顧問的共同創辦人邱茂恒(Charles)所提出的架構。
第一, 是單一目標準備可能會遇到「同月存」、「同月花」的問題,或是買進ETF後,過不久又賣出以支應教育金的支出問題,這些都會增加交易與準備過程的成本。於是,下一個問題便是,一個家庭能投資的錢從哪裡來?假設在沒有其他親朋好友幫忙或是贈與的狀態下,普遍來說,家庭每月的金錢的流入,都是來自於夫妻工作的收入。
結合Stephen Covey「以終為始」的概念,我們在協助客戶做規劃的時候,會與客戶一同討論人生的「Goal」(目標),這個Goal結合了願景、使命、熱情、夢想/理想、所盼望達到的人生圖像。Stephen Covey在書中建議讀者去思考「墓誌銘」的寫作,去將自己的人生宣言與目標想清楚。Photo Credit: 定方財務顧問 金錢資源有限、人生目標無窮:以目標及資產管理為導向的財務規劃 行文至此,我們仍是要問,財務規劃在協助客戶目標達成的路上,如何而可能? 一個好的財務規劃的原則,是以目標導向為核心的財務架構,我們在此系列文中,以「教育金」的準備討論為例,就是一個以「目標被達成」為原則,以終為始往回推,並從起點到終點協助客戶達成心中想望的過程。我們才能夠往「正確的方向」前進,如果不先確認「目標」及「方向」,越是努力往前,反而可能離「目標」越來越遠。
在財務規劃的過程,我們也會協助客戶清楚了解為什麼要開始這趟旅程,知道啟航的意義,我們才有充足的動力與毅力,支持我們在旅程中克服困難,成為人生地圖裡的指北針。但這樣的做法,可能導致一個家庭花費過多的時間心思在金流上的管理,形成一個巨大的管理成本。第二, 若每一個單一目標都要專用的銀行帳戶管理,以個別目標管理現金流,那可能吃飯錢、治裝費、醫療保健、買房基金、父母孝養金等,每一個子項目都還可以拆得更細,都可以去個別去開一個銀行戶頭。財務顧問在協助客戶準備任何目標的準備時,不會只考慮一個財務決策兩面性,有時更要提前看見一個決策「多面性」的影響,並且提前陪伴客戶覺察到未來財務目標間相互競爭資源的難題。
在此階段,若不小心,很容易走上追求短期致富、追逐報酬最大化的財務決策傾向。但我們也了解,人生目標可能是「無限」的,但家庭收入卻是「有限」的,如何「做出對的選擇」而能達到期望的效益,完成人生想望的目標,這樣困難的決策歷程,便是財務規劃的開始。
在權衡之下,執行上阻力過大的管理方式,不一定符合效益,若方案無法被落實於改變,反而失去了財務規劃的本意。如果風險沒有控管好,而讓僅有的退休金面臨巨幅虧損,可能會落入更困難的處境裡
未來幾年,台灣除了台積電等半導體大廠擴廠需求之外,還有電動車的用電成長,對再生能源的需求「沒有最高,只有更高」,必須尋求更多的再生能源解方。」 因此筆者再次呼籲,政府應加大力度來發展海洋能發電以解決氣候變遷與缺電問題,在此提出以下四項建言: 海洋能躉購費率應分級化 政府應加速提升海洋能在能源結構的占比 政府應制定「海洋能源發電總目標」 政府應分階段加速推動海洋能 加速提升「海洋能」在能源結構的占比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11年的報告指出,海洋能對長期的碳排放削減具有潛力,將是台灣邁向2050淨零碳排最關鍵的能源方式。而「海洋能」全年無休,能量源源不絕,更可以做為基載使用,因此是台灣未來綠色再生能源發展的最後的機會與希望,需要盡快提升海洋能在能源結構的占比。筆者在〈開發台灣海洋能源,首先需要制定「海洋能源發電總目標」七大架構〉一文中提到,為了國家長遠的發展,實現「2050年淨零碳」目標,台灣發展海洋能已經是「非做不可的事情」,因為海洋能不僅僅是台灣半導體業產能危機的解方,更是所有產業未來穩定發展最需要的能源方式。根據台灣經濟研究院2015年所做研究報告,分成下表所列之兩個情境: 情境一,在2000kW時,在15%折現率的計算下,黑潮發電之小規模示範機組開發之發電均化成本為每度電23.83元。其中岸基式的波浪能機組,除了維修方便之外,施工時間與難度也降低許多,近期國內已有業者開始進行類商轉樣機實試。
台灣有颱風及地震,在此種地質與天候環境條件下,而海洋能不論是防蝕技術、組裝成本及水下基礎、海底動態電纜的鋪設、海事工程建置成本或是後續維護成本、困難度與風險程度都比太陽光電、離岸風電來得更高,另台灣的海上可施工天期較歐洲少,故安裝成本與保險成本亦較高,因此在初期需要更高的躉購電價作為業者投入誘因。黑潮發電不同情境參數 | 台灣經濟研究院2015年研究報告 黑潮發電不同情境下之均化成本(元/度) | 台灣經濟研究院2015年研究報告 太陽能在2010年發展初期躉購電價為12.9722元/度(10瓩至500瓩),才讓國內的太陽能產業迅速發展,之後躉購電價也迅速下滑至合理的價位。
國內外有許多的測試案例,業者最後都因為成本與資金不足的問題而無法持續進行,因此我們建議,海洋能的萌芽期需要針對小規模機組以高躉購電價支持,才能讓已投入研發的台灣業者或研究單位在現階段就有機會因為躉購電價的收益補助,而能夠持續投入研發,不至於因為資金的問題而中止研發計畫,也可以讓測試成功的機組有實際併聯電網的機會,這比讓願意投入研發的國內業者去申請業界能專或其他的補助更有實質上的幫助。黑潮洋流能技術近年來亦已有所突破,將於2025年左右進行小規模布放運行,大約在2030年左右達成大規模商轉,大幅降低成本,隨著第一階段技術成熟與經驗累積,並同時進行離岸式與其他海洋能研發,如此一步步向外往離岸發展,可加速台灣海洋能的發展。
其原因在於,海洋能的參採案例是以商轉規模達到30MW計算(根據111年度再生能源電能躉購費率聽證會資料),以10年的回收時間來計算,112年躉購費率7.32元/瓩,總計共要投入192億的資金(包含80億的成本),成本方可降到期初成本26.71萬元/瓩+維運成本20576元/瓩。文:莊閔傑(台灣海洋能發展協會理事長/富連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技術部經理) 政府在今年3月底公告了2050年淨零減排路徑圖,並在路徑圖中首度將海洋能列入能源轉型的一環(前瞻海洋能源),然而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遲遲未見有更具體的規劃,因此,為了加速解決淨零碳排問題並促進台灣海洋能產業發展,由關心海洋能發展的產業界、學術界、環保團體等33位發起人共同發起籌組「台灣海洋能發展協會」,並已在8月26日正式宣布成立並由筆者擔任首屆理事長。
作者提供 分階段加速推動海洋能發展 海洋能產業要能加速發展,必須分階段進行,離岸深海式海洋能目前的技術瓶頸包括了海下施工的困難度、海底電纜鋪設、颱風來臨時的風險、後續維修方式等仍待克服,因此,先由海岸邊的陸域岸基式與近岸機組開始發展,然後再發展離岸與深海式機組。試問全世界有哪一家業者,可以先在海上投入192億的資金來設置海洋能機組,以達成此商轉規模而降低成本?更不用說在達到這樣的商轉規模之前要投入多少的資金,才能夠降到這樣的成本以及讓投資回本。情境二,30000kW,在15%折現率的計算下,黑潮發電之小規模示範機組開發之發電均化成本為每度電8.47元根據台灣經濟研究院2015年所做研究報告,分成下表所列之兩個情境: 情境一,在2000kW時,在15%折現率的計算下,黑潮發電之小規模示範機組開發之發電均化成本為每度電23.83元。
其原因在於,海洋能的參採案例是以商轉規模達到30MW計算(根據111年度再生能源電能躉購費率聽證會資料),以10年的回收時間來計算,112年躉購費率7.32元/瓩,總計共要投入192億的資金(包含80億的成本),成本方可降到期初成本26.71萬元/瓩+維運成本20576元/瓩。文:莊閔傑(台灣海洋能發展協會理事長/富連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技術部經理) 政府在今年3月底公告了2050年淨零減排路徑圖,並在路徑圖中首度將海洋能列入能源轉型的一環(前瞻海洋能源),然而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遲遲未見有更具體的規劃,因此,為了加速解決淨零碳排問題並促進台灣海洋能產業發展,由關心海洋能發展的產業界、學術界、環保團體等33位發起人共同發起籌組「台灣海洋能發展協會」,並已在8月26日正式宣布成立並由筆者擔任首屆理事長。
而「海洋能」全年無休,能量源源不絕,更可以做為基載使用,因此是台灣未來綠色再生能源發展的最後的機會與希望,需要盡快提升海洋能在能源結構的占比。黑潮洋流能技術近年來亦已有所突破,將於2025年左右進行小規模布放運行,大約在2030年左右達成大規模商轉,大幅降低成本,隨著第一階段技術成熟與經驗累積,並同時進行離岸式與其他海洋能研發,如此一步步向外往離岸發展,可加速台灣海洋能的發展。
情境二,30000kW,在15%折現率的計算下,黑潮發電之小規模示範機組開發之發電均化成本為每度電8.47元。作者提供 分階段加速推動海洋能發展 海洋能產業要能加速發展,必須分階段進行,離岸深海式海洋能目前的技術瓶頸包括了海下施工的困難度、海底電纜鋪設、颱風來臨時的風險、後續維修方式等仍待克服,因此,先由海岸邊的陸域岸基式與近岸機組開始發展,然後再發展離岸與深海式機組。
筆者在〈開發台灣海洋能源,首先需要制定「海洋能源發電總目標」七大架構〉一文中提到,為了國家長遠的發展,實現「2050年淨零碳」目標,台灣發展海洋能已經是「非做不可的事情」,因為海洋能不僅僅是台灣半導體業產能危機的解方,更是所有產業未來穩定發展最需要的能源方式。其中岸基式的波浪能機組,除了維修方便之外,施工時間與難度也降低許多,近期國內已有業者開始進行類商轉樣機實試。黑潮發電不同情境參數 | 台灣經濟研究院2015年研究報告 黑潮發電不同情境下之均化成本(元/度) | 台灣經濟研究院2015年研究報告 太陽能在2010年發展初期躉購電價為12.9722元/度(10瓩至500瓩),才讓國內的太陽能產業迅速發展,之後躉購電價也迅速下滑至合理的價位。試問全世界有哪一家業者,可以先在海上投入192億的資金來設置海洋能機組,以達成此商轉規模而降低成本?更不用說在達到這樣的商轉規模之前要投入多少的資金,才能夠降到這樣的成本以及讓投資回本。
未來幾年,台灣除了台積電等半導體大廠擴廠需求之外,還有電動車的用電成長,對再生能源的需求「沒有最高,只有更高」,必須尋求更多的再生能源解方。國內外有許多的測試案例,業者最後都因為成本與資金不足的問題而無法持續進行,因此我們建議,海洋能的萌芽期需要針對小規模機組以高躉購電價支持,才能讓已投入研發的台灣業者或研究單位在現階段就有機會因為躉購電價的收益補助,而能夠持續投入研發,不至於因為資金的問題而中止研發計畫,也可以讓測試成功的機組有實際併聯電網的機會,這比讓願意投入研發的國內業者去申請業界能專或其他的補助更有實質上的幫助。
台灣有颱風及地震,在此種地質與天候環境條件下,而海洋能不論是防蝕技術、組裝成本及水下基礎、海底動態電纜的鋪設、海事工程建置成本或是後續維護成本、困難度與風險程度都比太陽光電、離岸風電來得更高,另台灣的海上可施工天期較歐洲少,故安裝成本與保險成本亦較高,因此在初期需要更高的躉購電價作為業者投入誘因。」 因此筆者再次呼籲,政府應加大力度來發展海洋能發電以解決氣候變遷與缺電問題,在此提出以下四項建言: 海洋能躉購費率應分級化 政府應加速提升海洋能在能源結構的占比 政府應制定「海洋能源發電總目標」 政府應分階段加速推動海洋能 加速提升「海洋能」在能源結構的占比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11年的報告指出,海洋能對長期的碳排放削減具有潛力,將是台灣邁向2050淨零碳排最關鍵的能源方式
而作者檢視追蹤指數能力的做法是,將每項基金(ETF)的內扣費用,逐步加回到他們年度績效,並且將其與指數的報酬比較。話說回來,如果你想要參與美國市場的經濟發展,我認為投資追蹤S&P500指數的ETF並非是首選,我更建議的是追蹤更大範圍的VTI,其原因可以查閱VTI vs VOO的相關文章。